九游娱乐
你的位置:九游娱乐 > 新闻动态 >
七绝3首惊艳, 秦桧死敌的春日焦虑: 移花难驻春, 流光频过眼!
发布日期:2025-07-19 04:25    点击次数:85

李弥逊(1085~1153),字似之,号筠溪居士,又号普现居士,吴县(今属江苏苏州)人。宋徽宗大观三年(1109),李弥逊登进士第。初为单州司户,后历任中书舍人、户部侍郎等职。他在政治上属于主战派,积极主张抗金,反对与金议和。由于坚决反对秦桧等投降派的议和政策,李弥逊受到排挤和打击。绍兴八年(1138),他被迫罢职,此后便隐居连江西山,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,直至绍兴二十三年(1153)去世。

李弥逊的诗歌题材广泛,涵盖了山水田园、咏史怀古、酬唱赠答等诸多方面。其诗风格多样,既有清新自然、闲适淡雅之作,也有沉郁顿挫、慷慨悲愤之篇。早期作品多表现出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;罢职归隐后,诗风逐渐转向恬淡自然,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人生感悟。

春日书斋偶成 其一 宋 · 李弥逊

底急流光过眼频,斩新花蕊已成陈。

手移红药东风里,着意流连背我春。

"底急流光过眼频"以诘问开篇,将抽象的时间流逝具象化为"过眼频"的视觉冲击。"底"字古语色彩浓厚,强化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困惑与不甘。这种对时间敏感的觉知,是中国文人面对自然节律时的典型心理反应——春光易老的焦虑背后,实则是生命有限的哲学沉思。开篇即将读者抛入一个充满张力的时空场域。

"斩新花蕊已成陈"以惊人的速度感完成时间切片。"斩新"与"成陈"形成尖锐对比,新生的花蕊转瞬即逝,这种极速更迭不仅印证了首句的疑问,更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:在永恒流转的自然面前,人类的时间感知永远处于滞后状态。诗人捕捉到的这个瞬间,恰是新生与衰败的临界点,充满存在主义的荒诞感。

"手移红药东风里"突然转入具体动作描写,形成叙事节奏的突变。移栽红药这一农事行为,在春风中显得格外优雅而徒劳。值得注意的是"手移"这个动作的主动性——诗人试图通过干预自然来留住春光,这种堂吉诃德式的抗争,暗示了人类面对时间暴政时的本能反抗。红药作为牡丹别称,更添一层富贵易逝的象征意味。

末句"着意流连背我春"将全诗推向哲学高潮。"着意流连"是诗人主观的努力,"背我春"则是自然的冷漠回应。这种主客体的对立统一,构成存在主义式的荒诞情境——我们越渴望抓住美好时光,它越以背叛的姿态从指缝溜走。动词"背"的使用尤为精妙,赋予春天以人格化的背叛者形象,使抽象的时间焦虑转化为具象的情感体验。

春日书斋偶成 其二 宋 · 李弥逊

渐老追芳苦厌劳,团蒲攲坐首慵搔。

解将一笑醒人眼,多谢红稠屋角桃。

"渐老追芳苦厌劳"以自白式的口吻开篇,直抵中年文人的精神困境。"渐老"二字点明时间坐标,不仅是生理年龄的增长,更是对生命激情消退的敏锐觉察。"追芳"指向传统文人"赏春"的文化惯性,而"苦厌劳"则暴露出这种惯性行为背后的精神疲惫。这种对审美疲劳的坦诚,打破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强作欢颜的赏春模式,展现出更为本真的生命状态。

"团蒲攲坐首慵搔"通过极具画面感的细节描写,将精神倦怠具象化。"团蒲"是禅僧打坐的蒲团,暗示诗人已从世俗赏春转向内省空间;"攲坐"的慵懒姿态与"首慵搔"的微小动作形成呼应,活画出一个精神困顿的文人形象。值得注意的是"慵"字的重复使用,这种看似单调的修辞恰恰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倦怠感,堪称以简驭繁的典范。

"解将一笑醒人眼"突然转入转折,形成情感曲线的高潮。"解"字赋予桃花以灵性,仿佛它是懂得抚慰人心的知己;"醒人眼"的不仅是视觉上的艳丽色彩,更是精神上的提神醒脑。这个瞬间揭示了中国文人"游于物外"的智慧——当主动的赏春行为带来疲惫时,偶然的自然馈赠反而能唤醒沉睡的感知力。桃花在此成为从倦怠通往觉醒的媒介。

末句"多谢红稠屋角桃"以感谢的口吻收束全诗,完成精神境界的升华。"红稠"既写桃花之盛,又暗喻生命热情的重新点燃;"屋角"这一空间定位,将宏大的春色聚焦于书斋一隅,暗示真正的美好往往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。诗人从"厌劳"到"多谢"的态度转变,完成了从刻意求美到随缘遇美的精神跃迁。

春日书斋偶成 其三 宋 · 李弥逊

柳花才落未成绵,海蕊初分半尚攀。

鸭甲不鸣深院昼,一床真梦不论钱。

"柳花才落未成绵"以细腻的观察开启全诗,捕捉了柳絮将落未落的微妙瞬间。"才落"与"未成绵"形成时间上的临界点,既避免了"杨花榆荚无才思"的轻佻,又不同于"未若柳絮因风起"的诗意飞扬。这种对过渡状态的精准把握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领悟——最美的往往不是绽放的瞬间,而是生命形态转换的临界时刻。

"海蕊初分半尚攀"进一步拓展了春日的视觉层次。"海蕊"指海棠花,"初分"二字暗示花苞初绽的娇嫩状态,"半尚攀"则以拟人手法写花瓣尚未完全舒展的含蓄之美。两句并置,恰似电影长镜头中的蒙太奇剪辑,从柳枝摇曳到海棠含苞,在时间的流动中构建出立体的春日图景。诗人不取繁花似锦的全景,而聚焦于含苞待放的瞬间,这种取景角度本身就暗含禅宗"截断众流"的审美取向。

"鸭甲不鸣深院昼"突然转入听觉维度,以"不鸣"反衬深院的寂静。"鸭甲"指鸭子羽毛的硬壳,此处代指鸭子,这种不常见的代称增添了诗句的古雅趣味。在传统诗歌意象中,鸭鸣常与春水相联系(如"春江水暖鸭先知"),此处"不鸣"的缺席反而强化了春日的静谧感。深院昼长的空间描写,将读者带入一个与世隔绝的精神场域。

末句"一床真梦不论钱"完成从外在景物到内心体验的转化。"真梦"二字尤为精妙,既指真实的睡眠之梦,又暗喻精神上的超然之境;"不论钱"的直白表述,颠覆了世俗的价值评判体系,将书斋中的小憩升华为超越物质的精神享受。这个结尾将全诗的禅意推向高潮——在柳絮飘飞、海棠初绽的春日午后,一场无关功利的酣眠,或许就是最珍贵的生命体验。



上一篇:吃这个再不掉秤我改姓! 快冲吧减肥姐妹们!
下一篇:没有了